日期:2025-07-18 08:48:55
在各种刻意封锁信息的情况下,美国和以色列在与伊朗的那场持续12天的冲突中到底吃了多少苦,外面的人一直搞不清楚。
最近,以色列《国土报》曝光了一些细节,尤其是在防空导弹方面,美军在这段时间内仅“萨德”反导系统就发射了93枚拦截弹,基本上拦截了差不多用3年时间积攒的产能。照价格算,12天就花掉了12亿美元,平均每天1亿美元。
这还只是“萨德”系统的消耗,像“爱国者-3”和美国海军“标准”系列的拦截弹都没算在内,要是再加上美军其他兵种在这十几天里花的钱,可以说美国这次真是“出大价钱”帮忙,代价挺重的。原本因为俄乌冲突,弹药库存就大大减少,这回老牌工业国的底牌都被掏空了。
除了奉命“护主”的美军之外,以色列作为战争的发起者,也在抵御伊朗弹道导弹的行动中耗费了不少反导装备。
《国土报》结合美国分析师和以色列国防军的分析结果,认为这场为期12天的战斗中,以色列军方出动了22枚“箭-2”和80枚“箭-3”拦截弹,而美军也投放了93枚“萨德”拦截弹,总共加起来达到195枚。
要提醒一下,这些数字也是根据比较可靠的消息源做的大致统计哦,至于美以装的“爱国者-3”系统,还有美国海军的宙斯盾驱逐舰发射的“标准-3”或“标准-6”这些武器,就没算进去。
那这个战果嘛,据《国土报》报道,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说法,伊朗在12天内发动了42次导弹袭击,使用的各种导弹大约有530枚,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进行了36次攻击。他们还声称,美以防空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达到了86%。
这个数据的来源啊,可能确实有点简明直白,毕竟以色列国防军的统计也挺直接的。比如说,他们说,36枚导弹袭击发生在总共530枚导弹中,占比大概14%左右。而他们还提到,防空部队一共拦截了258枚导弹,成功拦截了222枚,效果挺不错的,也就是大概86%的拦截率。这些数字看上去就是他们的估算和统计,也反映了他们对导弹攻击和防御成果的基本评估。
至于那剩下的272枚去向嘛,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说法,估计“很可能是落在开阔地带,没有受到任何拦截”。
只要稍微动动脑子,根本没那么难理解,以色列国防军那报告简直是在怼智商嘛!不管怎么说,整个报告几乎都在强调导弹落在“人口密集区”,明显就是想指责伊朗在攻击平民。照你说的,发射了200枚“萨德”以及“箭-2”、“箭-3”,怎么可能拦截成功222枚?这逻辑是不是挺扯的!
要是说美军的“爱国者-3”“标准”和以色列的“大卫投石索”“铁穹”都加入战斗,拦截率看起来挺高的,但这又怎么能确定那272枚导弹落点没啥威胁呢?要真这么想的话,得考虑到底都拦截了多少,剩下的未拦截导弹又造成了哪些影响,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。
说86%的成功拦截率,这里面的“人情世故”可能比真刀真枪的战绩还多不少。
与其说颜面挂不住,不如说更紧要的问题是,美国在短短12天内就耗掉了大约20%的“萨德”系统储备,估计“爱国者-3”的用量也差不了多少。而且,短时间想补充这些装备也没那么容易。照这个消耗趋势看,将来在太平洋地区怎么应对中国的威胁,怕得好好琢磨琢磨了。
关于“萨德”的生产能力,大家普遍觉得洛克希德·马丁一年大概能生产36到48枚。不过,这个数字不算固定,因为受生产线安排和供应链状况影响,也得考虑到洛马还得腾出不少产能去制造“爱国者”、标准系列导弹,以及JASSM、LRASM、PrSM等多款其他型号的武器系统。所以,实际上“萨德”的产量略微降低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,也是个很正常的事。
所以说,这次美国军方用12天时间基本上消耗掉了差不多三年的生产能力,按保守估计,也能算成两年的产量。
制约生产能力的因素还不少,首先,“萨德”系统的拦截弹需要靠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供给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,但年产量也就几十台,比如2023年大概40到50台,这就直接影响了“萨德”系统的产能。
再者,“萨德”系统的动能杀伤器制造难度挺大的,比如红外导引头得和机动控制系统搞得特别精准,校准得很严,合格率大概也就只有70%左右。
不过,说到最令人胆寒的,还是它的价格,早期版本的单价就飙到1250万美元,到了洛马2025年的财报里,这个数字已经涨到2050万美元了,差不多可以买一架雅克-130教练机。
所以,美军买“萨德”拦截弹的数量其实不算多,2023年补充了18枚,2024年用11枚,2025年用12枚……其实可以猜到,五角大楼不是不想买“萨德”,一方面是太贵了,另一方面还有一堆武器项目要上,为了高超音速导弹、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、超远程空空导弹啥的,哪个不是个不停“吞钱”的贪财兽?
再说,就算他们掏钱去买,洛马、雷神这些公司可不一定能按时交货。所以,只用十几天美国就扛不住了,干脆派出隐形战略轰炸机,用强硬的方式逼得伊朗同意停火。
逃避可不是办法,再说,按美国的战略布局,未来还有不少事得靠武力来解决,所以美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了,优先考虑的就是购买这些东西。
据《军事观察》报道,美国陆军确认把“爱国者-3”分段增强型(PAC-3 MSE)拦截弹的采购量几乎提升了四倍,从3376枚涨到13773枚,总费用达402亿美元。
这看着还不少,不过这些“爱国者”到底会有多少交给乌克兰,又有多少会用在以色列,美军自己还能剩下多少,都是个悬念。
另外啊,美国国防部还专门给诺格公司拨了1.2亿美元,用于扩大阿拉巴马州那发动机厂,把产量从50台提升到80台。
洛马和L-3公司洽谈合作,搞定后者成为继雷神之后,第二家提供红外导引头的供应商。
日本三菱重工也加入到“标准-3”的制造队伍里,目的嘛,既是想减轻美国国内企业的生产压力,又能让产量再上一个台阶。
从更大范围来看,要开发更先进的“萨德”增程型,或者用激光武器系统替代传统的防空反导装备,这都是挺可行的方案。可是吧,其中涉及到技术泄露、成本控制不住,甚至可能遇到的政治阻碍,就让人担心美国能不能扛得住。
网眼查-按天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入门平台-深圳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